後 藝 情 時 代 | 2021 陽 明 交 大 應 用 藝 術 所 聯 展

Art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 2021 Group Exhibition by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NYCU

 

 

因為疫情的出現,打亂了人類原本的生活方式,民眾不得不戴起口罩,並習慣前所未見的防疫措施與社交距離。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可能會使彼此距離更加疏遠,但是在疫情肆虐的時期,卻也是科技讓我們能用新的方式繼續生活著,安全地和彼此保持聯繫。而對於創作者而言,科技的引入是否能夠同樣替藝術、設計帶來新的能量,為後疫情時代開啟更多可能性?

 

As the advent of COVID-19 has disrupted the usual life of humankind, people had no choice but to wear masks and get accustomed to unprecedented prevention measures as well as social distancing. Past experience told us that technology might alienate each other. However, it is also technology that allows us to continue living in new ways and connecting to each other safely during this raging pandemic. For creator, can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bring fresh energy to art and design similarly, opening up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post-pandemic era?

 


 

 

ONLINE EXHIBITION

2021.09.30 —— 2021.10.19

 

實 體 展 覽 EXHIBITION

2021.09.23 —— 2021.10.19

陽 明 交 大 藝 文 中 心 B1 藝 文 空 間

 

 


 

展 區 介 紹 ABOUT

 

科 技 迭 袋 Technological Iteration

與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合作,將本土技藝「布袋戲」和新興科技結合,如VR、數位設計與製造、電動裝置等。在延續舊文化的同時,並透過科技演繹出新的風采。

The first section “Technological Iteration” collaborates with Se Den Foundation to mix local glove puppetry with cutting-edge technology, such as VR, digital design & manufacturing and electric device. While extending old culture, it can deduce new styles with technology as well.

科 技 迭 袋 —— 作 品 瀏 覽
許峻誠、李建佑、施帆、張慈恩、許巧妮、陳昱誠
王子依、顏瑋辰、神雨丹、羅曉愉、劉琳、李家慶、王秋玄、秘子尉

 


 

療 癒 設 計 Healing Design

運用設計的力量,賦予科技除了原有的物質性之外,亦能具有療癒生命的感性及溫度,使個體在物理上/心理上,能夠重新尋回原有的平衡。

The second section “Healing Design” utilizes design to endow technology with the sensibility and emotion of healing life in addition to its natural materiality, enabling individuals to regain original balance physically or mentally

療 癒 設 計 — 作 品 瀏 覽
張政凱、蔡沛軒、王子依、傅昀畇、張慈恩
黃亭捷、莊士頡、鄔銘鋮、李京蔚、蘇品儒、黃家豪
賴威漢、施帆、顏瑋辰、羅敏、陳雅致、吳玫暄、黃宜品、劉靜純

 


 

數 位 工 藝 Digital Craft

將參數設計融入於傳統工藝當中,使皮件、藍染、家具乃至瓷器,都能以程式規則定義模型,並藉由調整參數大量探索設計結果,最終利用數位製造實現創作。

The third section “Digital Craft” merges parametric design into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which allows leather accessory, indigo dyeing, furniture or even ceramic, to be defined with program rules and can explore design results massively by adjusting parameters. Finally, the works are implemented with the help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數 位 工 藝 — 作 品 瀏 覽
翁子馨、張政凱、蘇楷文、陳昱誠、張慈恩
熊姿潔、楊采寧、許巧妮、羅敏、張政凱、李芃萱、蔡佳勳

 


 

藝 同 漫 遊 Roaming

拾取個體一連串的生命經驗融入於作品,觀眾能透過漫遊於這些作品之中,體驗作者所感,經由彼此感官的交錯,重新審視自身,同時喚起觀眾對於藝術創作的想像。

The last section “Roaming” picks up a series of life experiences from individuals and incorporates them into the creations. The audience can experience what the creators feel by roaming in these works, re-examining themselves through the intertwist of each other’s sen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dience’s imagination toward art creation can also be aroused.

藝 同 漫 遊 — 作 品 瀏 覽
賴雯淑、楊馥嘉、王竣恆、許雅貞、吳玫暄、沈君怡
周小淨、蔡佳勳、林沂蓁、呂彦青、王竣恆、洪敏祐、趙佳禾

 



師 長 序 FORWARD

「後藝情時代」是應藝所師生共創的成果,希望思索設計丶科技及藝術如何與未來的社會丶自然環境產生關聯。展出共24組作品,分成四項議題:「療癒設計」是陽明交大合校後,本所積極在人類感知丶醫療與健康議題的虛實整合設計。「數位工藝」則是利用3D列印或創新材料在各項工藝之實驗。「藝同漫遊」是藝術跨域的交互激盪,包括對社會丶自然與生活的反思。「科技迭袋」是與西田社布袋戲的合作,展示互動媒介與傳統文化的可能嘗試。非常感謝策展團隊在疫情期間的用心呈現!

———————— 許峻誠  教授/所長

 

 

疫情是一個遊戲規則的改變者(game changer),讓大國變小,小國變大;見面難得,但會議爆增。科技在疫情中像疫苗一般,有人害怕搶不到,有人害怕必須打。新聞說有的疫苗打了沒用,有的疫苗則據說打了讓你不再是自己。還有什麼比這更矛盾、更多樣、更值得創作者探索的主題呢?我很開心「後藝情時代」以各種切入點與創作手法來詮釋藝術設計與科技如何共舞的可能性,畢竟藝術、設計、科技就是我們應藝所迎向過去的未來。

———————— 陳一平 教授

 

 

 

後疫,後藝

COVID-192019年跨越國界,輻射四散,令人認知到生命與環境生態一命共懸,無人能獨善其身;人道救援與醫療資源的不均不足,讓問題更加複雜化。這次展覽命名為《後藝情時代》,可以看出應藝所師生對疫情所引發的各種斷裂與需求做出回應。重建人、環境及其他物種間的照護關係,絕非一蹴可幾,而是需投入足夠的耐心和時間,這正是藝術設計領域在後疫情時代所能給出的另一種創新思考與生產空間,是此次展覽最令人期待之處。

———————— 賴雯淑  副教授

 

 

在虛擬數位以絕對速度將生理或物理的實質透明化,我們早已活在電傳通訊網絡中。無論是疫情或者藝情,電子晶片或者微型機器,我們都在試圖改變身體內部以適應外部;無論是「後」藝情或者「後」疫情,對美學或感性的軌跡追蹤只能持續咬牙前進。

———————— 林欣怡 副教授

 

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適宜距離定義為1至1.5公尺,人們關注基本再生數與有效傳染數,也重新思考社會影響力/社會衝擊度的一刀雙刃。後疫情時代正是時機省思人類活動的降載,與此同時,祝福應藝所「後藝情時代」展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小於一公尺,作品藝情的有效傳染數得以熱情放大,而與會者的內心寧靜亦能夠重拾,平安、靜好!

———————— 謝啟民  副教授

 

疫情,在後疫情時代巳成為形塑次世代生活的宰制因素,另一方面對創作者來說,也成為諸多靈感來源及不得不考慮的現實背景,因此同時在迫切而苦澀的創作環境中掙扎,以及透過科技延續創作的呈現與再生,這將是各位未來的後疫情日常,與同學共勉之。

———————— 李建佑 助理教授

 

在自然界裡,環境的驟變會壓迫到物種的生存條件,唯有不斷地在突變的物種能夠存活下來,我想後疫情時代也許就是當代的物競天擇,而創意就是能啟動突變的因子。此次展覽許多作品受疫情時代啟發、有的擁抱新科技帶來的可能性、有的從自身經驗回應當代議題,唯有不斷地與時俱進,大膽地變異才會成為後疫情時代引領潮流的先驅,也是我對此次展覽和同學們的期許,共勉之!

———————— 劉辰岫  助理教授

 

疫情讓我們1年都戴著口罩,2年無法搭飛機,3餐都只能外帶,4個月沒踏出家門,5小時連續看著電腦開會上課。後疫情時代改變了我們的日常,也帶來了巨大衝擊。藉由應藝所此次展出和創作,將設計與藝術整合文化、工藝,讓我們轉換角度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 郭明浩  講師

 


 

策 展 團 隊 TEAM MEMBER

 

展覽指導|郭明浩 講師 行政總籌|湯景光 行政總籌|鄒玟珊 總召|陳昱誠

 

總召|許巧妮 視覺設計|王子依 視覺設計|王竣恆 視覺設計|黃家豪

 

視覺設計|李京蔚 場佈|顏瑋辰 場佈|許雅貞 場佈|楊馥嘉

 

場佈|劉琳 場佈|鄔銘鋮 場佈|羅曉愉 公關活動|張慈恩

 

公關活動|蔡佳勳 公關活動|吳玫暄 公關活動|蘇品儒 攝影|蘇楷文

 

攝影沈君怡 網站設計蔡沛軒 網站設計林坊羽 總務熊姿

 


 

 

主 辦 單 位 

 

特 別 感 謝